新聞中心
精準助學,杰出校友李蔭華福澤故里
古人云: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兼得此三福,東中校友、復旦大學教授李蔭華先生及夫人張正英女士,端是當之無愧!2017年10月,這對伉儷捐資100萬,定向扶助家鄉(xiāng)學子完成高中學業(yè),為期十年。這筆巨款創(chuàng)下我市紅十字會個人捐贈紀錄。
昨天下午的頒發(fā)儀式上,東中七十位學子,均享了由他們出資并以其母冠名的首期“申淑儀助學金”,計7萬元。李蔭華夫婦的全權(quán)委托人李杰先生,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王勁松,市紅十字會會長王犁出席了昨天下午在東中舉行的助學金頒發(fā)儀式并講話。
王勁松在講話中指出,感謝李教授夫婦在東中、安中設(shè)立“申淑儀助學金”,這一善舉讓我們深為感動,為我們樹立起立德立人的榜樣。目前,東中在各類獎學金基礎(chǔ)上,再次植入助學金機制,勵志舉措已成體系,學子的幸福感倍增。希望同學們懷有感恩之心,勤奮刻苦學習,將來步入社會回報杰出校友的關(guān)愛,回報社會的培養(yǎng),承擔起責任,并將這種責任伴隨一生。他強調(diào),不管我們的家境多么貧困,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升騰起崇高的責任感,努力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
李杰在講話中,介紹了李蔭華先生求學的艱辛歷程、治學中鮮為人知的成就與感悟,以及對母校的一往情深……。
王犁表示,市紅十會將切實弘揚博愛精神,充分尊重捐助者義愿,讓定向助學基金精準發(fā)放,把助學價值發(fā)揮到極至。
致辭中,校長、黨委書記鄒施凱代表全校師生,對助學基金創(chuàng)設(shè)者李蔭華夫婦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向市教育局、市紅十字會對該項基金運作的悉心指導和關(guān)懷表示非常感謝,并向獲得資助的七十名同學寄予了深深的祝福。他希望同學們學有所成,立德樹人。做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有能力的新時代青年,以校訓精神,寫好做有文化人的東中答卷,奏響高中人生非同尋常的拼搏樂章。
儀式上,受助學生代表進行發(fā)言,表達了感恩之情和勵志決心。
申淑儀助學基金,系江蘇省東臺中學校友、復旦大學教授李蔭華先生及其夫人張正英女士,為報答家鄉(xiāng)父老,亦為紀念先母申淑儀女士,通過江蘇省紅十字會、東臺市紅十字會于2017年捐贈人民幣100萬(使用期10年)而創(chuàng)設(shè)。藉此基金,資助江蘇省東臺中學和東臺市安豐中學兩校勵志有為、家境困難的學子遂愿學業(yè)。
李蔭華先生1959年畢業(yè)于江蘇東臺中學, 同年就讀復旦大學英語言文學系, 1964年畢業(yè)留校任教。曾任復旦大學大學英語教學部主任,教育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高校自學考試委員會英語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guī)斐蓡T。2004年教育部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制定組組長。長期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和教材編寫以及英語詞典學的研究和辭書編寫。先后為英語專業(yè)研究生開設(shè)過高級英語閱讀、英語詞典學等課程。曾參與《新英漢詞典》、《英漢大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等多部英漢辭書的編寫。其夫人張正英女士系上海人,60年代曾參與我國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研制、調(diào)試,后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任教。
德潤今生,澤被故里。李蔭華夫婦對家鄉(xiāng)學子念茲在茲,慷慨解囊,以精準的助學形式,釋放并揮灑出一片赤子之情。這不僅體現(xiàn)出他們的“善”和“福”,也映照了家鄉(xiāng)學子難得的“幸”和“運”。相信受助同學在今后的人生歷程中,倍加珍惜這一份厚愛,勤奮儉樸,精進學業(yè),奮發(fā)有為。也能像雨傘一樣,為他人擋風遮雨,被眾人高高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