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yè)道德問題是一個受到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可以歸結為我們如何為人之師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從如何看待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來重溫為人之師的道理。
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社會,中國人正在經受一場劇烈的心理震蕩,正在經歷一種歷史性的變化。我們過去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都要重新放在新的尺度下重新加以審視,決定取舍。中國教育中的種種不能適應現(xiàn)代化進程的觀念、制度、內容、方法,傳統(tǒng)的兒童觀、親子觀、教育觀、學校觀、師生觀都必須向現(xiàn)代化的方向轉換。
下面我想從師生關系的角度來談談在社會變遷的今天,我們教師應當如何為人之師。
自從學校機構和教師職業(yè)產生以來,教育就是一種高度專門化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這就是說,教育這件事情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的,它意味著一種神圣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一種特殊的情懷。從根本上說,教師職業(yè)的神圣就在于它的從弱者出發(fā)的意識。傳道、授業(yè)、解惑并不等于教師職責的全部。教師的職責首先表現(xiàn)在維護每一個弱小生命的獨特價值,引領他們實現(xiàn)源于精神內部的,具有個性色彩的社會化過程,激勵他們不斷地去追求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因此保護和扶助學生就是教師職業(yè)的基本職責。其實教師的這一職責不僅屬于自己,而且屬于整個社會。在人類生生不息的發(fā)展歷程中,每一個個體都是從一個弱者開始邁開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他要經歷各種困苦的磨練,承受各種精神的和身體的辛勞,然后才能服務社會,擔負起傳遞歷史和人類文明的責任。為此,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秉承和發(fā)展強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實踐“以人為本”的偉大信念,接納并引導來自各種不同背景、具有獨特個性的每一個個體,幫助他們由弱者變?yōu)閺娬?,以教師博大的情懷托起希望的明天?BR> 保護和扶助學生,這是教師職業(yè)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也是教師職業(y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一種職業(yè)的特征。對于少年兒童,教師更應有一種天然的敏感。保護好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健康安全地成長,這是今天擺在教師、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全社會面前的共同職責。作為一個教師,這種職責不僅是一種個人的良知,更重要的,由于教師是國家教育責任的具體擔當者,因此這種職責具有公務性質。為了強調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具有公務性質的職責,加強對少年兒童合法權益的切實可行的保護,為少年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我們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師職業(yè)規(guī)范要求,切實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培育,純潔教師隊伍。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嚴格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才能保證教師隊伍的純潔性,也才能真正為少年兒童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生存空間,真正保護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
然而保護和扶助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并不是一味地縱容、溺愛、遷就、放任。因為教育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一個人起初只是一個具有生物屬性的個體,只有當這些自然生物屬性在個體的社會發(fā)展中獲得了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的形式時,個體才轉化為個人。在從個體轉化為個人的過程中,為了獲得為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種種社會特性,就必須掌握社會文化經驗,確立一定的世界觀、信念和生活態(tài)度,這就要上學校,受教育,因為學校是一種有意識、有選擇地組織起來的發(fā)展環(huán)境,能對個人的社會化起著最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來確定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方向,如何幫助每一個學生養(yǎng)成健康人格,實現(xiàn)自我價值,如何培養(yǎng)孩子熱愛國家、服務社會的精神,這些都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要義。
由于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由外而內、由他律而自律的過程。因此它不是一個純粹自發(fā)的、源于個體內部的精神活動過程,社會化過程需要外力的幫助和要求才能順利完成。學校教育就是最主要的一種外力。從教育學的角度說,學生的這種社會化過程主要是通過兩種教育手段來實現(xiàn)的:一種是正強化,即表揚、贊成、獎勵,另一種是負強化,即批評、反對、懲罰。兩種教育手段的形式不同,但要達成的最終目標應當是一致的。當前在社會上比較有爭議的是負強化問題,那么,作為一個教師,他有沒有出于教育的目的而批評或者懲罰學生的權力呢?
一個成長和發(fā)展中的未成年的學生,接受社會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并將其內化為自身行為準則的過程,是一個文化接收的過程。根據(jù)發(fā)展心理學的觀點,這種文化的接受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的經歷平衡——失衡——平衡——再失衡這樣一個不間斷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對未成年學生的引導和要求在其走向自律之前,必定會帶有某種強制性。教育懲戒就是學校和教師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指導和矯正的方式,其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符合教育活動自身特點的。此外,學校教育活動的制度特征決定了學校和教師應當具有一定的權力,以維持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
當然,負強化的行使是有界限的,如果負強化的行使過度或者不當就會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強制性在多大程度上是適用、合法的,多大程度上會超越界限成為違法的就是教育學要研究的問題。一些學?;蚪處熃逃龖徒洳划?,甚至把體罰視為正當?shù)膽徒?,造成了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的緊張化。因此學校體罰和變相體罰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禁止問題,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不等于禁止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方法。從教育權來說,學?;蚪處熡袑W生教育的權力。由于我國法律法規(guī)沒有對體罰作出明確的操作性界定,學校沒有明確的教育懲戒制度,對教育懲戒的標準和形式缺乏明確、科學的界定。教師在執(zhí)行教育懲戒時難以把握教育懲戒的“度”,以至常常混淆體罰與正當懲戒的區(qū)別。因此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要明確授予學校、教師在教育懲戒方面相應的權力,詳細規(guī)定學生違反校規(guī)、校紀將要受到的懲罰,使懲戒措施逐漸規(guī)范化、可操作化,盡量減少懲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學校和教師清楚什么是教育懲戒權,在何種情況下、什么范圍內,才能以何種形式行使懲戒權。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建立起對教育懲戒的不當行使給予嚴厲的責任追究的制度,使教育懲戒有章可尋,有法可依。
(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勞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