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時空
2017---2018高三體育與健康第一學期教學計劃
江 蘇 省 東 臺 中 學
高三年級《體育與健康》
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
教
學
計
劃
制 定 人:李 宏
2 0 1 7年 9 月 1 日
2017-2018第一學期高三年級教學計劃
一、情況分析
1.高三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了一個假期,身體素質(zhì)有所下降,一段時間內(nèi),需加強身體素質(zhì)的練習,學生學習時間比較緊張,活動的時間比較少,這同樣是身體素質(zhì)下降的原因之一。
2.高三年級目前18個教學班級.此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在17-19歲,正是由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時期,也是決定身心健康成長的關(guān)鍵時期,需要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的良好發(fā)展,而青春發(fā)育階段,由于女子在體格發(fā)育、內(nèi)臟器官功能及身體素質(zhì)方面逐漸落后于男子,兩者學習的內(nèi)容與要求也不同,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鍛煉及體育技能的提高,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并具備一定的體育基礎。
3.由于高中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鍛煉時間減少所以在體育課時要加強鍛煉健身。各班學生身體素質(zhì),個體差異較大,釋放壓力的方法各不形同,所以在體育課時要針對性安排鍛煉內(nèi)容。學生釋放壓力的方法各不相同,在體育課上要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內(nèi)容。
4.安全教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工作之一,加強高三年級全體學生的安全教育需要貫徹到每堂課每位學生。
5.為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需引導學生加強課間操和課間活動的方法教育,如何提高身體素質(zhì)、加強自我鍛煉意識的教育。
6.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yǎng)同學之間互幫互學,建立良好的團體關(guān)系。
二、本學期教學目標、任務和要求
掌握基本的體育基礎知識,明確體育鍛煉的作用,進一步學習和掌握上期所學的內(nèi)容,使之學為所用,在鍛煉中運用學到的知識,并不斷鞏固和提高,提高體育達標成績。適應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轉(zhuǎn)變學生學習體育與轉(zhuǎn)變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的觀念。鍛煉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讓他們喜愛一、二項鍛煉項目并能自我進行鍛煉學習,在老師指導下,通過學習鍛煉,進一步提高學生基本活動能力;同時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頑強拼搏精神、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zhì)。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好各種課外活動。
為了真正體現(xiàn)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要注重學生的參與,針對學生所喜愛的項目,多給優(yōu)等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相互學習,讓學生感到快樂和成功。教學中給后進生感到成功的體驗,并在教學中利用優(yōu)等生來帶后進生,共同培養(yǎng)興趣,并加強后進生基礎技術(shù)和能力練習。在課堂上應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多給學生時間,發(fā)揮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根據(jù)上述的情況分析,針對高三年級的特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做出教學安排和要求:
1.進一步加強學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和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團體關(guān)系。
2.加強安全教育,防止傷害事故發(fā)生。在第一周和第二周加強學生跑操的訓練與管理,力求步伐一致、精神飽滿、排面整齊。
3.促進學生在掌握好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學有專長,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
4.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提高教學質(zhì)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加強普修教學,為學生選項學習打好基礎,培養(yǎng)學生自我鍛煉能力。
5.加強學生全面身體素質(zhì)的練習,促進學生機體能力的增強,合理安排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的關(guān)系,提高學習效率,搞好課外體育活動。
6.加強教師的集體備課和上課的質(zhì)量,相互聽課、評課、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教 學 內(nèi) 容 與 計 劃
制定人:李宏 2017年9月1日
周 次 |
教 學 內(nèi) 容 |
備 注 |
|
一 |
1/2 |
入學教育、隊列隊形、跑操訓練 |
|
二 |
1/2 |
跑操訓練、身體素質(zhì) |
|
三 |
1 |
李/丁 排球(接發(fā)球、傳球技術(shù)、比賽) 余/陳 籃球(行進傳接球、組合運球) |
健康的定義和相關(guān)知識 |
2 |
李/丁 排球(接發(fā)球、傳球技術(shù)、比賽) 余/陳 籃球(行進傳接球、組合運球) |
|
|
四 |
1 |
李/丁 排球(接發(fā)球、傳球技術(shù)、比賽) 余/陳 籃球(行進傳接球、組合運球) |
|
2 |
李/丁 排球(接發(fā)球、傳球技術(shù)、比賽) 余/陳 籃球(行進傳接球、組合運球) |
|
|
五 |
1 |
測評、數(shù)據(jù)上報 |
|
2 |
測評、數(shù)據(jù)上報 |
|
|
六 |
1 |
身體素質(zhì)訓練、選用教材 |
|
2 |
身體素質(zhì)訓練、選用教材 |
|
|
七 |
1 |
運動會項目訓練與輔導 |
|
2 |
運動會項目訓練與輔導 |
|
|
八 |
1 |
運動會項目訓練與輔導 |
|
2 |
運動會項目訓練與輔導 |
運動會 |
|
九 |
1 |
李/丁 籃球(行進傳接球、組合運球) 余/陳 排球(接發(fā)球、傳球技術(shù)、比賽) |
|
2 |
李/丁 籃球(行進傳接球、組合運球) 余/陳 排球(接發(fā)球、傳球技術(shù)、比賽) |
性心理健康發(fā)展與疏導策略 |
|
十 |
1 |
李/丁 籃球(行進傳接球、組合運球) 余/陳 排球(接發(fā)球、傳球技術(shù)、比賽) |
|
2 |
李/丁 籃球(行進傳接球、組合運球) 余/陳 排球(接發(fā)球、傳球技術(shù)、比賽) |
|
|
十一 |
1/2 |
測評 |
期中考試 |
十二 |
1/2 |
測評 |
|
十三 |
1 |
李/丁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余/陳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
|
2 |
李/丁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余/陳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
|
|
十四 |
1 |
李/丁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余/陳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
運動損傷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
2 |
李/丁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余/陳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
|
|
十五 |
1 |
李/丁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余/顧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
|
2 |
申/張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余/陳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
|
|
十六 |
1 |
申/張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余/陳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
|
2 |
申/張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余/陳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
|
|
十七 |
1 |
申/張 乒乓球(接發(fā)球技術(shù)、推攻練習) 余/陳 足球(傳接球、運球、射門技術(shù)) |
|
2 |
測評、身體素質(zhì) |
|
|
十八 |
1 |
耐久跑訓練、選用教材 |
|
2 |
耐久跑訓練、選用教材 |
|
|
十九 |
1 |
耐久跑訓練、選用教材 |
|
2 |
耐久跑訓練、選用教材 |
|
|
二十 |
1 |
耐久跑測試 |
|
2 |
耐久跑測試 |
|
|
二十 一 |
1 |
活動類課程選用、補試 |
|
2 |
活動類課程選用、補試 |
|
|
二十 二 |
1 |
活動類課程選用 |
|
2 |
活動類課程選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