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在廢墟上建起最美的校園
汶川這個名字不可避免地被牽掛。
當3年前那個黑色的瞬間無情地吞噬一切時,恐怕沒有人能想到,3年后的今天,在那片被摧毀的土地上,一股神奇的力量正在蓬勃生長。
那是拔地而起的學校、廠房、醫(yī)院……
那是街市的叫賣聲、嬰兒的啼哭聲和校園傳出的讀書聲……
從滿目瘡痍到煥然一新,3年時間創(chuàng)造的超越自然的奇跡令人驚嘆,更使汶川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科學發(fā)展,全面協(xié)調。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舉全國之力,中國創(chuàng)造了人類抗震救災史上恢復重建的奇跡。
走進一座座在廢墟上建起的美麗新學校,我們于震撼中感受奇跡發(fā)生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
災后重建,讓學校成為最美、最安全的地方
走進地震災區(qū),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xiàn)代的是醫(yī)院。一幢幢嶄新的教學樓矗立在青山綠水間,瑯瑯的讀書聲回響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當晨讀的鈴聲撕破校園的寂靜,學生們紛紛走出低矮濕熱的帳篷,走進他們的臨時教室。校長劉亞春背著手,心情沉重地凝望著長虹培訓中心空地上那一大片天藍色的帳篷……
這是2008年5月震后的一個清晨,記者在北川中學看到的一幕。
今天的新北川中學,已從長虹培訓中心搬到了安昌鎮(zhèn)一個名叫板凳橋的新北川城。2010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的新北川中學,占地15萬平方米,總投資2億元,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校園內風景優(yōu)美,道路寬闊,綠草茵茵,一條人工河穿校而過。灰磚白墻的3層教學樓,樸實厚重,整體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濃郁的羌族特色。宿舍樓、體育場等設施在偌大的校園內次第排開。一面巨大的“捐贈墻”,記錄著所有為這所學校重生伸出過援手的單位和捐贈人姓名……
3年,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難重建,災區(qū)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陜西漢中,對口援建的所有教育項目全部竣工。
在甘肅隴南,重建的一排排嶄新整齊的新校園,猶如風景圖畫……
3年前,大地震波及的50萬平方公里川、陜、甘大地,如今,災區(qū)重建學校主體建筑均按8度抗震設防設計,按9度抗震設防烈度進行構造處理,教學硬件、軟件均大大超過震前水平。今天的地震重災區(qū),處處都能看到一張張稚嫩的笑臉綻放在重建校園中。
截至2011年3月底,四川省納入國家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guī)劃的29692個項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資7871億元;142個汶川地震受災縣需恢復重建的8323所學校,已累計開工8322所,竣工8166所。甘肅隴南累計開工災后恢復重建項目3612項,其中竣工3183項。
這是怎樣的力量?這是什么樣的奇跡?
“過去3年,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高瞻遠矚、果斷決策,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現(xiàn)在,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xiàn)代的是醫(yī)院。所以,去參觀任何一所新校園,你都能感受到災區(qū)教育的巨變!”德陽市教育局副局長胡北激動地說。
災后重建,規(guī)劃先行。
2008年6月5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yōu)勢”,以“舉全國之力”加快災后恢復重建。5天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確定粵、蘇、滬、浙、京等19個省市立即組織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
與此同時,國家又建立了3000億元的中央財政災后恢復重建基金。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擴大內需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1/4將用于災后重建,把災后重建作為擴大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力爭兩年內基本完成原定3年的目標任務,讓災區(qū)人民早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6月中旬,全國各地的援建工作組悉數奔赴災區(qū)??睖y、設計、規(guī)劃人員和各路施工隊伍也陸續(xù)抵達相應的援建區(qū)。自此,一場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建設速度最快的災后重建大會戰(zhàn),在川、陜、甘拉開序幕。
為了使災區(qū)教育盡快恢復常態(tài),3年間,包括教育部在內的38個部門及相關單位和數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各司其職、通力合作,付出了艱辛努力。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tǒng)一部署下,教育部把做好災區(qū)師生安置和恢復重建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制定規(guī)劃、建立工作機構,全面推進教育系統(tǒng)的災后重建工作。
為確保重建規(guī)劃科學合理,教育部組織的災區(qū)教育重建規(guī)劃方案編寫組先后兩度進入災區(qū),按照國務院的要求,成立了汶川地震災后學校重建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籌指導和幫助災區(qū)開展災后學校重建工作。經過兩個月的緊張工作,教育部幫助四川、甘肅、陜西三省編制災后恢復重建規(guī)劃,設計了130多項校核指標,對1700多萬條數據進行7輪核對。在此基礎上,還廣泛聽取當地意見,建立了涉及266個受災縣8.5萬所學?;謴椭亟ǖ臄祿?,為學校恢復重建工作提出了明確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建設任務。
在部署教育系統(tǒng)對口支援災區(qū)學校災后重建工作的同時,教育部積極配合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對《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進行了修訂,還認真修訂了《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教育系統(tǒng)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等有關標準,為災后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
與此同時,教育部黨組成員多次深入災區(qū),開展專題調研,指導災區(qū)教育部門災后重建工作,共同分析研究學?;謴椭亟ㄟ^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解決困難,落實規(guī)劃,保證重建工程質量。
災后教育教學的恢復,頭緒多、任務重。為支持地震災區(qū)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災區(qū)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積極投入災后重建工作,2008年暑期,教育部組織實施了“援助地震災區(qū)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為災區(qū)組織災后中小學教師心理康復及素質提高培訓提供了示范。
3年,就像一個輪回;3年,所有的期待,只為等待一個響亮的回答。
今年3月7日,在“5·12”大地震中遭受劫難的漩口中學,漢、藏學生們結束了兩年多在西南財經大學及山西長治、汶川水磨鎮(zhèn)等地的異地復課,搬進了新落成的七一映秀中學。這是利用全國幾千萬名共產黨員交納的97億多元“特殊黨費”援建的項目之一。
一個個感恩的細節(jié),被物化成一種無聲的教育。新學期開學第一天,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學校教學樓入口處,放著形如被紅色黨旗覆蓋的捐款箱;整棟教學樓遠遠看上去所呈現(xiàn)出漢字“七”的造型,告知人們這所學校的來龍去脈。
映秀,地處岷江岸邊的河谷山地,可用平地極少。為了把最安全、條件最好的地方留給學校和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汶川縣委、縣政府請相關專家反復考察、論證,最終將七一映秀中學選址在緊鄰國道213線、距地震斷裂帶600米的地方。
2010年1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和建筑設計院聯(lián)合完成了這所“特殊黨費”援建學校的建筑設計,兩院院士吳良鏞受邀擔任設計顧問。
這所投資4600多萬元的新校園,占地4.2萬平方米,建筑物符合“8級抗震、9度設防”標準,配備了太陽能熱水器,還有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等體育設施,可容納1200名學生學習和生活。
作為校方的兩名代表之一,鄧鈞彥雙眼布滿血絲,聲音沙啞。自學校奠基之日起,他每天吃住在工地,把關施工質量,并為施工方、設計方和教育局協(xié)調各項事宜,春節(jié)也不曾休息過。
災后重建,是川西北教育的一次大整合。3年來,汶川縣災后教育重建規(guī)劃項目29個,其中中小學23所,總投資21.63億元,校舍建設面積41萬多平方米。全縣中小學和大中專院??扇菁{學位數2.9萬個,占總人口的1/3,這一比例為全國之最。
汶川縣委副書記、縣長張通榮說:“在重建過程中,廣泛利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教室、宿舍8級抗震9度設防,體育場、風雨球場成為安全的避災場所,音美教室、游泳池、塑膠跑道等教學設施設備達到全國一流水平?!?/P>
曾被地震撕裂得支離破碎的映秀縣中灘堡村,如今,一個融合藏羌民族特色與歐洲風情的旅游小鎮(zhèn),已全面投入使用。保羅·安德魯、貝聿銘、吳良鏞等許多世界頂尖級建筑大師都在這里留下了設計作品。在災區(qū),膠隔震支座、阻尼消能減震器、輕鋼結構等世界最先進的抗震減災技術,在學校、醫(yī)院等眾多公共服務設施中集體亮相。
所有重建項目,不留遺憾,不留隱患,不留包袱!
校園重建,災區(qū)教育一步跨過30年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tǒng)一部署下,災后3年重建,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教育優(yōu)先,使災區(qū)學校硬件建設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進入后重建時代,隨著硬件建設的完成,災區(qū)各級教育部門、學校如何管好、用好學校的設施設備,是災區(qū)教育工作的一項新任務
在什邡市教育局,辦公大樓上懸掛著“新教育、新理念、新形象、新跨越”12個醒目的紅色大字,對過去3年教育重建給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
震后3年間,什邡市根據學齡人口發(fā)展趨勢以及全市災后重建總體規(guī)劃,將全市學校由震前的126所調整為目前的66所。在北京市和社會各界的援建下,紅白小學、鎣華八一學校、洛水慈濟中學、什邡七一中學等學校,從建筑風格到校園文化設計,都呈現(xiàn)出了鮮明特色:
整合3所農村初中、1所小學的九年制學校鎣華八一中學,以打造國防特色為目標,陳列館中,空軍捐贈的“強5”戰(zhàn)斗機成為“鎮(zhèn)館之寶”;洛水慈濟初中建筑風格古色古香,具有漢唐風韻,女生宿舍叫“玉振樓”,男生宿舍名“金聲樓”,學校正在環(huán)保和傳統(tǒng)文化上下功夫;由“特殊黨費”全資援建的什邡市七一映秀中學,以紅色為基調,有黨員代表栽種的“黨恩林”……
66所學校,像66朵絢麗的鮮花,盛開在什邡的土地上。
重建3年來,什邡市教育重建項目規(guī)劃總投資16.02億元,其中基建投資14.81億元,購置教學設備1.21億元。截至2010年9月30日,無論是城鎮(zhèn),還是邊遠鄉(xiāng)村,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非義務教育,全市所有學校都對教學實驗設備、辦公設備、宿舍食堂設備等進行了標準配置。同時,各幼兒園還配備了幼教專用設備,職中配備了職教基本專用實訓設備。
總投資450萬元新建的漢源縣永利彝族自治鄉(xiāng)中心小學,現(xiàn)在不僅建有堅固的標準化教學樓、辦公用房,而且新建了學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設施。僅漢源縣,學校災后重建已到位的資金,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漢源教育投資總和的近4倍,相當于把漢源教育推進了30年!
災后教育重建,不只是硬件設施的大幅升級,更是教育內涵的整體提升。隨著硬件建設的完成,如何管好、用好學校的設施設備,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了災區(qū)教育的中心工作。
在綿竹市的遵道學校,教師們在回憶震后3年歷程時,有一件事還會讓他們會心一笑:
這是由萬科集團全額捐建的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其教學樓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抗震技術——在基礎與樓體之間的結合部加裝減震墊,樓墻為8層輕鋼墻體,具有隔熱、保溫、防潮等多種功能。2008年12月竣工后,一家公司不僅給學校配備了一套包括主機、電子白板、投影儀等設備的目前最先進的電子教學系統(tǒng),而且無線網絡覆蓋校園。
按捐贈方最初所勾勒的未來圖景,這套連許多城市學校都罕見的現(xiàn)代化設備,配置新校園后,教師可以利用自制課件及該系統(tǒng)資源庫,開展圖文并茂的教育教學工作。
然而,搬進新校園后,這些在學校教了十幾年甚至一輩子書的“老革命”們,卻遇到了一個“新問題”:長期在農村學校從教的教師們,別說使用電子白板,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新式“武器”。為了上課,一些教師無奈之下,只好把電子白板當作黑板來用。而且將新校園里的天文臺,視作學校景觀;讓造價不菲的室內恒溫游泳館,長期閉館閑置。其實,這是災區(qū)不少學校在告別板房、搬進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設備齊全的新校園之初,都曾發(fā)生過的故事。
實際上,在過去3年的教育災后重建過程中,新校園、新設備與傳統(tǒng)教育教學手段之間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讓校長、教師在領略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的同時,也親身體驗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對于災后教育重建的緊迫性。
為了使一流的學校設施設備發(fā)揮最大效用,盡快提高災區(qū)教育教學質量,災區(qū)各校立足實際,紛紛通過強化師資培訓、與對口援建省市學?!笆掷帧苯Y對共建關系,推動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
目睹了教師們面對新設備的尷尬,遵道學校先是邀請相關專家進校,對教師進行全員技術培訓。隨后,學校通過開展賽課、優(yōu)秀班主任評比等常規(guī)活動,激發(fā)教師們使用新設備的熱情。如今,地處農村的遵道學校,教師們不僅能熟練運用電子白板展開教學,學校還聯(lián)合援建方、當地名校、教育專家等,成立了學校發(fā)展委員會,編制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學生成長等發(fā)展方案。
3年的災后教育重建,第一次讓農村和城市學校實現(xiàn)了教學設備儀器的標準配置。在絕大多數農村學校,現(xiàn)在都配備了音樂、美術、舞蹈等專用教室。但現(xiàn)實是,相關專業(yè)教師奇缺。
2010年以來,四川省教育廳及各地市教育局陸續(xù)啟動了相關培訓。繼160名教師完成音樂、美術專業(yè)培訓后,今年3月,茂縣又一批30名美術教師前往四川師大,接受為期一個學期的專業(yè)培訓。針對絕大多數教師是“教非所學”的情況,四川師大適當縮減理論課程,增加業(yè)務能力培訓的課時。
就在災區(qū)學??嗑殹皟裙Α钡耐瑫r,四川及有關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在更大的平臺上,整合各方資源,為災區(qū)師資隊伍重建提供發(fā)展動力。
2009年11月,由北京市教委捐資1200余萬元打造的京什教育遠程教育培訓資源網正式開通。該網絡整合了首都優(yōu)質網絡教育資源,根據什邡教育的實際需求開設了精品課程、教學設計、特色資源等欄目。什邡3000余名在職在崗教師可憑借學習卡,不受空間、時間限制,隨時登錄網絡參加學習、提交作業(yè)、發(fā)帖討論教育教學熱點問題等。
與此同時,什邡市35所有建制的學校與北京一些學校實行“北京—什邡中小學校手拉手結對共建”。結對雙方在創(chuàng)新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建設、打造特色學校、互派干部教師頂崗實踐、教師進京培訓等方面,展開深入交流與合作。在此基礎上,北京分4批派出教育專家47名遠赴什邡,開展包括聽課視導研討、巡回報告等內容的支教活動。
入駐新校園后,綿竹市抓住江蘇對口支援、社會援助的有利時機,與江蘇省教育廳以及香港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慈善總會等單位合作,開展校長和干部培訓。震后3年,全市1500余人次參培,平均參培超過60學時。校長和幼兒園園長的參培率達到100%。綿竹市還結合災后學校布局調整,通過“城鄉(xiāng)互動、優(yōu)勢輻射、輪崗掛職、崗位競聘和擇優(yōu)選調”等措施,啟動了城鄉(xiāng)學校干部、教師交流。
3年來,綿竹市70余名教育干部在城鄉(xiāng)學校之間雙向流動,12所整合學校的586名教師實現(xiàn)了流動,向農村學校補充特崗教師92名。這些措施的推行,為農村薄弱學校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教學重建,一切為了孩子們未來的發(fā)展
災后教育重建,不只是硬件設施的更新升級,更是教育內涵、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圍繞教學重建,災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化巨災為機遇,結合本地本校實際,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特色建設等,實現(xiàn)在“原地起立”基礎上的“發(fā)展起跳”
面對建筑美觀、設施先進的新學校,感到興奮的不只是當地政府官員、校長和教師,最抑制不住內心喜悅的,是那些歡快地奔跑在綠茵場上的學生。
“喜歡學校的塑膠跑道,喜歡閱覽室書架上隔段時間就換的漫畫書,喜歡吃食堂里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新學校里的所有東西,我都喜歡……”家住汶川縣劉老寨村的汶川一小四(4)班學生奈康偉興奮地說。以前的村小都是平房教室,土操場跑起來就揚一身灰。
2009年教育布局調整后,奈康偉就讀的村小連同七盤溝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部一起,合并到汶川一小。在這里,奈康偉平生第一次見到了塑膠跑道,第一次見到了電子白板,第一次看到了漫畫書……
奈康偉靦腆地說:“開學那天,我蹲在操場上,好奇地用手摸著塑膠跑道;第一堂課上,當電子白板慢慢展開時,我被嚇了一跳?!?/P>
3年的災后重建,這些在奈康偉眼里曾無異于“天外來客”的新設備,如今都走進了他的生活?,F(xiàn)在,他最喜歡的就是午飯后到學校閱覽室看他喜愛的漫畫書。
與3年前相比,什邡紅白中心小學校長程世林仿佛變了一個人。他口中經常會蹦出一些關于教育教學先進理念的時髦詞,頗讓人吃驚。震后3年,程世林見過的世面,接受的培訓,連很多城區(qū)校長都沒有經歷過。
震后3年,程世林去過北京崇文小學參觀、考察,去成都參加過災區(qū)校長培訓,接待過英國里德中學師生來訪……
這種特殊經歷,不僅開闊了程世林的眼界,更豐富了他的辦學思想。2010年元旦,從板房教室搬進新校園后,原有的紅白鎮(zhèn)中心學校一分為二,初中部被整體并入鎣華八一中學,小學部則繼續(xù)留在紅白鎮(zhèn),創(chuàng)辦全寄宿制學校。
目睹了學校從毀滅到重生的不平凡歷程,程世林充滿信心地說:“在自己的任期內,我不僅要讓那些在大地震中幸存下來的孩子享受到最優(yōu)質的教育,而且還要把學校變成孩子們離不開的愛心家園、開心樂園、和諧校園!”
以前,由于山區(qū)農村辦學條件有限,計算機、英語、科學、藝術、體育等“小科目”一直是教育教學的軟肋,一些學科甚至長期處于癱瘓狀態(tài)。程世林說:“震后,學校經常有外國記者和友人來參觀,這讓我意識到英語教學對孩子們今后發(fā)展的重要性。但是,像我們這樣的農村學校從來沒有專門的英語教師,沒辦法,就從全校32名教師中挑選兩名有英語基礎的教師到北京接受專業(yè)培訓?!?/P>
如今,英語教育成了該校的一大特色。全校一至六年級的214名學生,每周都能在多媒體教室內上3節(jié)英語課。新奇的多媒體設備吸引著孩子們,使英語科目的考試成了他們最期待的事情。每學期,英語考試要持續(xù)一周時間,內容包括筆試、口語對話、情景表演等。
去年10月,當英國里德中學師生來到這所山區(qū)小學訪問時,學校幾名二年級學生大方地上前用英語與客人對話,這讓里德中學師生驚詫不已。他們怎么也沒想到,在中國如此偏遠的山區(qū)學校里,孩子們居然也會說英語!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學校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每天下午,學校會同時開放舞蹈、繪畫、書法、器樂、科技、籃球、英語、太極等12個課外活動小組,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
與紅白中心小學一樣,經過3年的重建,在地震中遭受劫難、如今重獲新生的災區(qū)學校,依托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開展了各種特色教育教學活動。
現(xiàn)在的東汽八一中學,有一道明亮的橄欖色,總讓師生們感到幸福和溫暖:每天上午的10時10分,150名身穿迷彩服的海軍班學生,邁著整齊的步伐,引導全校學生跑步進入操場。
現(xiàn)在的汶川一中,女生舞蹈隊正在為全縣運動會緊張排練藏族舞蹈《五彩的夢》,學生游泳隊也進入籌建階段。
現(xiàn)在的青川縣喬莊鎮(zhèn)中心小學,針對地震、泥石流、火災、踩踏等突發(fā)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演練,已經成為學生每學期的 “必修課”。
一場災難,喚醒一個民族;一場災難,讓人們不斷反思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歷經大地震的洗禮,現(xiàn)在,災區(qū)的每一所學校,都在結合自身條件,尋找適應學生發(fā)展需要的辦學特色。
震后,馬井學校興起了羽毛球教學;雙盛初中的寫字教學,讓孩子們體驗到了漢字獨特的魅力;什邡市北京小學的孩子們,雖然沒去過北京,但在校園的首都文化展示長廊里,就能聽到祖國心臟的跳動……
心靈重建,讓師生的心感受溫暖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成為災區(qū)師生不斷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他們不屈不撓擦干滿臉的淚水,他們自強不息驅散心頭的陰霾。穿越災難,今天的災區(qū),不論學生,還是教師,他們曾經受傷的心,在新校園中重獲新生
讓每一顆受傷的心得到妥帖安放,讓每一個災民滿懷信心地重建新生活。這是3年來,災區(qū)各級政府為之奮斗的目標。
今年3月3日,是映秀小學師生搬回新校園的第一天。這一天,映秀小學像過節(jié)一樣張燈結彩,幾十名震后在異地畢業(yè)的學生,紛紛趕回母校,一起去探望曾和他們生死與共的老師,一起見證新校園的誕生。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那些真情相擁的場面,讓在場的家長、教師都流下了眼淚。
為了等待這一天,孩子們走了很遠的路!
地震中,他們有過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體驗;震后,他們在低矮的板房教室里上過課,他們在水磨鎮(zhèn)中心小學借讀過,他們還沒來得及看一眼新學校就在異地畢業(yè)離校。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難以忘懷,震后復課的3年里,老師一直陪伴著他們,經常半夜喊醒他們起床尿尿,背生病同學氣喘吁吁地上醫(yī)院。
今年清明節(jié)后,劫后余生的映秀小學,教師們告別板房,搬進了每戶80平方米的政策周轉房;學校的教工籃球隊,如今也再次恢復。過去3年,譚國強、董雪峰、劉忠能、蘇成剛、劉燕、李順南、余琴……這些曾在地震中痛失骨肉至親的教師家庭,如今或重新組合,或孕育出了新生命。
在東汽八一中學,家園盡失的教師們住進了東汽職工住宅小區(qū),曾經家庭破碎的教師,如今也都有了屬于自己的新生活:曾經痛失妻女的周德祥,又重新建立了一個溫暖的家;曾經因愛妻遇難而無比悲傷的黃澤民,現(xiàn)在不僅身兼數職,也有了新家庭……
災難擋不住四季輪回,同樣擋不住新生命的勃勃生機。
截至今年3月24日,在震后“再生育全程服務”項目的幫助下,四川地震災區(qū)新生嬰兒2556名。這些孩子的降臨,帶來一陣陣和煦的風,輕輕拭去災區(qū)人民的淚水,為這片曾飽經創(chuàng)痛的土地帶來新生的喜悅和希望。
震后這3年,家長和教師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比過去懂事了。不論對生活,還是對學習,他們都有了更明確的目標。
12歲的青小輝,是漢旺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3年前的那場地震,讓他失去了父母雙親。家庭的突然變故,使這個曾經活潑的小男孩一度陷入自我封閉,難得見到他露出笑臉,主動跟人說上幾句話,甚至在校園內走路也耷拉著腦袋。
震后,在浙江、大連等地眾多愛心人士的資助下,匯款單、郵包不斷被送到青小輝的手里?!懊渴盏揭患獾丶膩淼泥]包,我就會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用自己最優(yōu)異的成績報答所有關心我的叔叔阿姨們!”在班主任劉翔的眼里,現(xiàn)在的青小輝已變成一個陽光少年,不僅每天都能在操場上看到他和同學們嬉戲追逐的身影,而且每門功課的平均成績都超過了90分。
跟著伯父一家生活的青小輝,時常想念與自己陰陽兩隔的父母。2007年過生日時,爸爸媽媽給他買的那雙紅色溜冰鞋,他一直珍藏著?!伴L大了,我要去當兵,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青小輝斬釘截鐵地說。
3年,一個短暫的輪回;3年,一次漫長的心靈之旅。今天的災區(qū),像青小輝這樣從地震陰霾中堅強走向新生的學生有很多。
最近,綿竹市孝德中學1700多封學生寫給未來的信,溫暖著無數人的心。初二(7)班一個名叫廖友恒的男生,在寫給未來的信中這樣寫道:“希望以后能夠找份好工作,好好地照顧爸爸媽媽,現(xiàn)在他們供我讀書那么辛苦……”
一張薄薄的信紙,承載了孩子們簡單質樸的愿望,也留下了生命成長的痕跡。
當結束采訪,汽車飛快地穿越岷江沿岸的黑色瀝青高速路時,我們再一次回望岷江兩岸的青山。那些曾經被地震摧毀的滑坡體,而今覆蓋著一層層綠油油的青草,中間還零星點綴著嬌艷的山花,對岸的江邊是七一映秀中學,從里邊傳出的瑯瑯讀書聲在山谷之間回響……
|